|
海洋气象学系是全国唯一冠以“海洋气象学”的历史悠久的教学和科研院系,是我国培养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海洋气象学及大气环境等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早在1984年海洋气象学已成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目前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海洋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4 b" R1 M* i0 p! x; W ^: V, {3 k一、发展里程 5 F0 U8 _ C4 p0 U) ?: t: r8 u! [" [
1935年中国气象事业的先驱蒋丙然在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创立了天文气象组。! j, H, f0 ]! F) `7 y0 n
1949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恢复气象组,从美国回国的赫崇本和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王彬华任气象组教授。至1953年物理系已经毕业了4届气象专业的学生,第5届学生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合并到南京大学。1953年物理系气象组并入海洋学系。0 e* a( A8 T' z$ r
1957年9月经高教部同意,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水文学专业,海洋气象教研组扩充为海洋气象专业。海洋学系更名为海洋水文气象系,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青岛的海洋水文气象系等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
+ V% l. U- N" N- n& y1960年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气象专业毕业了第一届本科生。
/ ^. b. T0 n5 l* A! f1981年11月海洋气象学专业成为我国首批硕士点之一;5 |! K: m2 F7 s' X: u2 p u. P
1984年海洋气象学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之一;
: K7 X2 R0 j1 G$ R1993年海洋环境学院成立,下设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实验室等;
U( A0 C5 W4 e2 I" f4 E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 U! f, ?; g/ I* A" r
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 l" T. X4 A2 S' b
2003年获大气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8 u" m1 M& [6 X* N0 F' R' g% I" Q
2003年设置应用气象学本科专业;& E+ n- e6 J3 [( T- v9 q
2006年“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6 P3 B8 `9 P5 E, p/ ]3 O$ r% r
二、' I) n" W+ X3 j6 c- @
师资队伍* S: S% @/ p* f, l
截至到2007年,共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5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工程师2名。国家基金委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一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一名。
, d6 @- Y7 ^6 ?绿卡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王斌、谢尚平
/ M v. `! z2 z- d' n# o; M: z" G三、& N) L* X# l6 |* b3 {, f
专业设置
4 a7 O. u! T O从当初的海洋水文气象系到现在的海洋环境学院,大气专业始终都与物理海洋专业并存,这种大气与海洋长期相互交融形成了我系的专业特色。
( U. |- [7 O" q8 i- `" P海洋气象学系本科专业包括大气科学和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既满足大气科学本科教育的要求,又同时突出与物理海洋联系紧密的特色。在大气科学专业突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方向;在应用气象专业突出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气象,以及大气环境方向。 # y% J. u; O2 d8 f6 U( U
大气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的海洋特色课程有海洋学、海洋调查船实习、物理海洋学、海洋环流、海洋气象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等。
: I& q) T, r0 ~% {7 d7 N4 A1 Q应用气象专业需要学习的海洋特色课程有海洋学、海洋调查船实习、海雾、海上灾害性天气过程、风暴潮等。
3 a) ~0 k3 B2 b本专业共有两个硕士和博士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动力学、海洋气象学、大气环境。! j; a0 _, |1 u: P ]
/ v* x, ~. U- r0 N3 ~四、0 e. K% c/ W; {, p6 v+ T
教学条件
5 r0 F# I8 \3 E$ u+ K6 I
" m9 {5 j$ @; s: {; L1 {: E海洋气象系设5个教研室,分别为:天气气候学教研室、海洋气象学教研室、大气动力学教研室、大气物理与探测教研室和应用气象学教研室。
% I$ H" p7 x/ m* F2 \3 ]* o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检查和指导青年教师教课效果、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已经成为系里的制度。7 R. n L, n+ E- o2 ]; A4 U9 N9 y
系里拥有气象实习台、海洋气象教学实验室、大气探测教学实验室和数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 ?$ u1 J& l& R% U. X5 K* I/ l+ Y3 n6 c& o2 w
6 S9 m- I. L' b$ K
: O* Y; G: D4 y0 x# `
+ ]9 M% z+ \# R+ S4 X0 N6 u
( _5 [3 a; a: ]五、( G8 G3 d4 r- q
教学成果
: C: l7 o% k4 _' \9 \出版的教材与专著: Y+ M( b {2 |
1985,《Sea Fog》(王彬华)# \) O2 b5 ~ p% h+ J
1990,《大气科学概论》(周发琇)
7 `/ M- d( `" A# y" L) C5 K1993,《大气物理学》(王衍明)
$ q+ y3 B2 I* k* P1 C1993,《海气边界层动力学》(张淮). ]7 j, q$ @- }+ a0 f6 R
1996,《气象统计原理与方法》(胡基福), F0 I7 k, A" S. W
1999,《大气中大尺度包络孤立子理论与阻塞环流》(罗德海)& C7 ]+ k3 u. I1 s! b! t
2000,《大气阻塞的非线性动力学》(罗德海)4 a! @1 D" w7 F$ ]+ e
2001,《Polar lows: Intense cyclones in Winter》(傅刚)# z1 ^( ]4 r `7 K# W9 w0 r3 O+ }
人才培养:
4 n% d$ l! S. J4 A( G2002-200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84名,博士研究生29名;授予硕士学位47名,博士学位14名。
7 x, R5 `4 }5 e6 j. s; D; ~获奖:
, s; J# k; M; m( g200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1 W& J! b( k' M; ^8 O% ?: C2006年“动力气象学”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f, u" l/ T; Z8 L+ q
六、9 w/ H# R, e/ l* |: ^
科研成果9 e" B0 s. n. b. A: A
在气候变异和海洋气象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大气专业与物理海洋专业长期并存的优势已经显著体现出来,在如下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成果:
2 C$ q) n* l& u. {( A副热带北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振荡与副热带逆流、北大西洋涛动、大气阻塞、极地低压、太平洋副热带与热带之间海洋内部和大气内部的交换通道、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效应、吕宋海峡的交换与输送、印度洋经向翻转流和热输送、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与阿留申低压、海雾等。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一流的美国气象学会(AMS)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占国内同行发表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Y9 R! J. c. A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 v: L/ m9 m5 o0 S+ ~2001-2006年期间,已完成和正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及国防重大项目近20项。
- V3 h# Y, z/ T6 s7 M优异的科研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反哺作用:科研用设备、资料直接用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与课题研究衔接,很多高质量本科论文已经和教师联合发表;为本系的发展方向,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与改革提等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p: F( `0 i4 x) f% E9 u. ]
七、
/ f( i# K1 N, V对外交流
# M. g: a; g' d8 C' |% O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背景,“十五”期间先后主办过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学科点80%的教师曾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先后有多位教授应邀到德国不来梅和基尔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筑波大学、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和许多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先后邀请多位国际著名教授来讲学,如国际著名海洋学家、Sverdrup金奖获得者澳大利亚CSIRO海洋研究所Godfrey教授;国际著名海洋和气象学家、Sverdrup金奖获得者日本东京大学Yamagata教授;国际著名物理海洋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Woods Hole研究所Pedlosky教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