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承优良传统2 o( w) R. S) s. Y i
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立,可以追朔至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在学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物理系始终是学校的重点系科,先后有蒋德寿、王淦昌、王普、郭贻诚、束星北、周北屏、杨有樊等知名物理学家在此讲学、任教。1958年夏,山东大学迁至济南,物理系部分留在青岛作为组建山东海洋学院的基础学科,并于1959年3月组建了海洋物理系,这是山东海洋学院组建时设立的最早的五个系之一。 y. I* ?1 ~9 H0 b# k4 d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物理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系与电子工程系。1994年,再次调整、充实组建技术科学学院, 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设有物理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海洋遥感研究所,已由原来的单一系科,发展成为拥有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原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物理海洋(海洋技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7个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和光学工程4个工程硕士点,以及物理学、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的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具有现代信息科学与海洋高新技术融合、交叉之优势的学院。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700余名,继续教育学生1000余名。学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97%以上。
8 n2 Z% S. s5 t& |) u2 F8 m1 K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9名,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唯一的海洋遥感学科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各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青岛市拔尖人才6人,学科带头人9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3名,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60%。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且大部分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B/ f0 m' B( ` {; |0 K
学院拥有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和光学光电子两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重点学科,有山东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及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和基础实验室。* a$ O* E% n' b, n. `
学院科研实力较强。近年来,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Climate,9 D/ K# w2 r- A- u" S$ ^8 [- h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Chinese Physics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被20余种国际知名SCI刊物引用。学院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50余项,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等80余项。其中,研发的水下激光电视、激光测风雷达、数字钢琴、无频闪荧光直流灯、数字全息摄影和彩虹全息、光生态膜、智能探测技术、海洋GIS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产品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n& ~$ s4 l3 b. q6 q2 T8 i) ]; y* h
“十五”期间,学院在海洋遥感、海洋光学与探测技术、海洋声学理论与技术、
2 X, C- r4 M7 D, O' r P海洋GIS、应用声学、激光全息、光电技术、光谱学及应用、非线性光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探测与信息处理、机器人系统集成、计算机控制、图形化与可视化及软件应用等领域承担着国家973、863及国家重大项目基金、国防预研项目。近年来,学院科研经费达4000多万元。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人才基金2000多万元,承担省(部)级及青岛市科研基金及高新技术项目1000多万元及横向课题1000余万元。步入“十一五”,学院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资助强度达500万,承担863计划项目10项,经费达2000余万元。0 a' r6 P' A; k8 B# }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及欧空局等国家及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多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并任首席科学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_, {/ [" I+ D5 o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一五”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学校的“三个规划”,以海洋探测和海洋信息为显著特色,以教育部海洋遥感学科“长江学者”岗位和山东省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泰山学者”岗位为人才高地,以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为学科支撑,以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和光学光电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未来学校和国家海洋科技中心为主要依托,构筑海洋三维立体探测平台和海洋信息存储、挖掘与共享平台,打造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信息技术两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团队,形成学科、技术、人才和区位的综合优势,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快速协调发展,使学院整体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洋技术创新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基地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
- b% z" k% [0 c7 n2 ?! Y4 y6 G. O
学院文化底蕴深厚,顺应时代潮流,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形成了“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院训,“爱国荣校,和谐创新”的院风,“立德树人,博学育才”的教风,“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体现出全院师生员工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
) a! E6 P |* k0 o7 S6 S
( k! p6 r( M8 m/ N8 W6 b1 i' P展望未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始终以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胸襟,秉承传统,勇于创新,同心同德,矢志奋斗,为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m4 h- g- t: ~0 S9 W6 F& f) k, ~9 K
) x/ I. y! B0 j2 c' a7 t% m海纳百川* R& F) n8 Q( B$ Z7 b
取则行远
3 j% D( T; b- j' [+ D: q与时俱进- E# m* b$ W- B3 \: J* t) m
共创辉煌9 f" q/ j) i3 `. n8 U9 H
1 D# {& a9 @; O; z: I; n. V9 q0 w
# d6 Q- D8 o! \; x- U7 F7 Z6 D
) j" N6 p* r# U& G8 z; Y( H物理系始建于1930年。现有物理学、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海洋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350人,硕士研究生70人。现有教师48名,其中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5名。构成部门有: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理论物理教研室、声学教研室、光学教研室及光学光电子省重点实验室。在海洋声学、光学工程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相关人员是国际理论与计算声学会议组委会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近年来,在《Physics Review B》、《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Science in China A, t q7 e7 [- G
》、《Chinese Physics》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国内外知名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863”计划、973预研、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本科教育
. o4 P$ ?( k Y- P1.海洋技术
( i; C: E+ D, j; x; n. o6 Q/ N本专业以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为主要方向,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备海洋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胜任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工程建设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e N( U% Y" A; u. M3 W( v4 G主要课程设置: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水声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
, s' M7 d( d( u2 b5 H/ c4 W毕业生主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海洋局、海军所属单位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探测与监测仪器及其它与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开发等工作。
- \0 t5 k) m/ a2.物理学6 h; i" i4 ^: j/ S. Z1 ?: H$ m
本专业以凝聚态物理、光学光电子理论与应用、光电功能材料开发为主要方向,注重理工结合,着重培养数学基础坚实、科学素质良好,能系统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光电技术,能够在物理学尤其是在材料物理学、光学光电子学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 s6 |, n0 o) R主要课程设置: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薄膜材料、光电技术、近代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信息光学、传感器技术等。
; A' X1 B1 y" ?0 g' h毕业生主要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环保部门以及与现代科技、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有关的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e, n1 A" T9 a1 ?, Y$ I
本专业依托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光学光电子实验室,培养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胜任信息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和光信息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光通信网的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r) a% s2 h6 @0 {0 Q3 ^9 u 主要课程有:激光原理与技术、信息光学、光电传感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技术、应用光学、光纤通信实验、激光实验、光信息处理实验等。
9 d4 d# C. h. G# ~; E& w2 C 毕业生主要到通信、广电、信息光电子、光电控制等信息产业和研究单位、高新技术公司等部门,从事信息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和光信息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光通信网的研究、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从事光学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等其他专业的相应工作。
: l0 f2 T I: X1 H, x 本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方向有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6 o2 }% w0 ?! c4 L3 n( T
研究生教育
/ q8 }: F: H3 u2 d, a1.声学
$ j/ {! O/ `5 o5 H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声学、海洋环境声学检测技术、超声学、振动与噪声控制。主要从事水声传播理论、水声学的逆问题研究、水声信号处理、水声目标特性研究及噪声控制理论与应用等。
# n x+ z. y- L( o) @. g2 j主要课程设置:理论声学、现代信号处理、随机过程、水声传播原理、计算水声学、环境声学、水下噪声学、水声信号处理等
0 G+ n$ o( J; U% V, I2.光学工程+ k8 A1 K0 x4 M. a1 r% R- V- ^) B0 e
本学科以现代光学、光生物学、非线性光学、光电转换、仪器智能化和光度学与色度学为基础,主要从事发光材料、光生物技术、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技术、激光全息技术、颜色光学和电光源等方面的研究。重点致力于激光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光生态、基于激光消融的原子、分子光谱学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大面积全息图象显示及数字全息技术、光电技术的应用、新型光源研制的研究。; y) W H. a0 B, P' t
主要课程设置:高等物理光学、现代光学试验、光谱学、数字图像处理、激光原理与技术、光学信息处理、非线性光学、光度学与色度学、薄膜光学、检测和传感技术、激光全息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原理、激光光谱学等
9 r: W) A/ o, r+ L$ ^5 K8 O: ?# B. D3.凝聚态物理
1 a: k8 `7 P! a% k# y3 ? j% N9 w本学科以凝聚态物理、量子力学、表面物理、材料发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现代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为基础,主要采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科研方法,从事固体和薄膜材料物理特性、发光特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晶体材料动力学特性的计算机模拟、相变过程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固体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应用。$ N. I4 |4 a6 {$ P
主要课程设置:固体理论、计算物理、近代物理进展、高等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实验方法、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固体材料的发光物理、非线性物理
8 Z$ f, L4 F4 R, G8 d 7 A- {+ l3 G0 g+ }- D
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92年。现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硕士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600人,研究生110人,并有“电子信息系统”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本系以电子信息学科为支撑,以信息探测、信息处理及通信等为特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九五”期间开始,承担了多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大型横向开发项目,是学校信息学科领域的骨干单位之一。9 P$ k4 M2 n( ?. _
本科教育+ T5 O; ^2 k: d; Q1 o0 B& C" i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b5 }' O8 M' ?( X' I: ^
本专业以电子信号及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为主要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以及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U0 _# s/ Y, ]& S
主要课程设置: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以及与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相关的专业课程。' |0 ?9 D: X* F# |0 p+ v' a. a$ i
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h% J) a4 v, X2.电子信息工程3 y! d" w7 u W0 I
本专业以电子信息工程和现代声信息技术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在电子和声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 [) H, H! |, |; V( w+ N# {
主要课程设置: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声学基础、声信号处理、现代音频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网络工程、传感器技术、声多媒体技术、环境声学等。
, h" c8 Z7 Z8 L0 {3 C, n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和声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3 V% R v4 }, @- R7 J- `+ f, i& R
3.通信工程
t! S# s8 s* x) t/ [4 ?2 E6 k- m本专业侧重信号与信息传输的研究、通信系统的集成与工程应用,培养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能够在通信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系统调测和运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6 g9 `8 _& P3 V9 w
主要课程设置: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微波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2 R" V P$ U( C+ t7 ^
毕业生主要到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部门、通信产品设计制造企业和通信服务行业,从事通信系统网络集成、调测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 v2 G* a! U4 I: o研究生教育8 y7 X' l4 P& x6 B% l- g0 R
1.信号与信息处理
7 x. ^5 F7 @. d' f主要课程设置:现代信号处理、随机过程、模式识别、矩阵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
t" L% `1 p9 E0 ~8 @9 m n; m* L2.通信与信息系统+ N; j0 D& D, l; U: h
主要课程设置:现代信号处理、随机过程、通信原理、矩阵分析、数字通信系统与技术、数字微波通信、计算机通信8 u0 `. [- @5 v# Q: u: b2 m
. d) v0 {! K$ T( X + X/ ~' g3 ?5 d1 c
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87年。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点,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本系设有“软件工程研究所”,有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控制、智能技术与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系统5个专业研究室,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2个专业实验室和软件基础教学实验室。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7名,有多名优秀的海外留学博士。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教材6部,专著9部。
1 b; i% R+ z1 [5 C3 e本科教育
5 D& ^ S+ U: f$ b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H) _- w1 J7 w7 h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程序设计和程序分析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及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分析能力及软、硬件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5 b3 Z! ]1 _- s" @/ J* [; K. T
主要课程设置: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与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M; y: G: T' p, _8 d5 l# D, m
毕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到各类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部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设计、维护及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_1 ]/ P1 d3 o2 ?
研究生教育
K! g6 q2 b' l( x1.计算机应用技术
) {9 \: T6 G ^本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四个研究方向。# q" Z6 a9 O& k e9 o
主要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前沿、计算理论、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CAD方法、知识工程与知识处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分布式数据库、高性能通信网络、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等。
$ O/ D. j8 j; G( h; E2 v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5 m4 M c! i3 r* y本学科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方法学、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和网络计算与信息安全等四个研究方向。
: A; z2 T1 E( |+ A" G7 a' Q主要课程设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前沿、数值分析、信息安全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神经网络、算法分析与设计、知识工程、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项目管理等4 t2 u0 S+ i. j1 K7 E% r
2 ]9 g8 f- @* L! N海洋遥感研究所筹建于1980年。199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海洋遥感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海洋遥感研究所以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为主要研究方向,新兴研究方向包括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探测仿真技术、水下遥感。海洋遥感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和研究生培养。海洋遥感研究所已经成为我国在卫星海洋遥感和海洋探测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W4 `" X! E# B: }7 I
9 l1 Z0 `8 V; t* w- l/ _ w
研究生教育
8 ^1 \/ y5 R7 |& W1.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博士点
: B* c6 A2 p3 _& c7 P5 C! |# G本学科以海洋探测高新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是海洋科学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对近代海洋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背景涉及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机、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基础理论是海洋大气介质中的波传播及其在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与激光探测、海洋声学、海洋信息系统与理论。" `" U; \, E& M* o0 r
主要课程设置:海洋遥感反演理论、近代海洋光学、空间海洋学、理论声学、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探测随机信号处理、矩阵分析等! r( Q9 A/ R* B O3 A# [
硕士点主要课程设置: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海洋声学、海洋激光探测原理、海洋探测技术专题实践、物理海洋学等
0 `+ |1 G$ O: M" u 3 w3 |6 ]- v9 N9 X
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
: Z# m; I, Y: Q8 x6 o本学科是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空间技术与电子技术的交叉学科。以智能化海洋信息获取技术为基础,以海洋遥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为优势,以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为特色,实现海洋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可视化。; ]+ l- }5 y p/ _) _/ V
博士点主要课程设置: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遥感模式识别、虚拟现实技术、卫星测高与海洋地理、近代海洋光学、空间海洋学、激光雷达技术等4 c2 p" d0 a' E, d j
硕士点主要课程设置:. \, S2 ^+ g3 S( }+ l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专题实验等8 O v+ w( q, f, Q3 U5 P
5 |, k) V: L& y' j: c1 _3 o* {3.摄影测量与遥感硕士点; [7 s8 H- k! }6 m
主要课程设置:数字图像处理、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摄影测量原理、激光雷达技术、GPS原理与应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专题实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