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8 E; }% o5 y* ~8 \0 P
1999年获美国冈泽格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8 z1 C& V; F: N2008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0 A2 _0 P7 x6 |( a. c6 g4 Q$ s1 J4 o$ W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g9 `% F1 G" I! n! |! P6 A; S澳大利亚Canberra大学客作教授8 x3 f8 c: |) k- w( P, X8 j
199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作语言学访问学者
9 T' L1 O" h5 {# R/ b2005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澳大利亚作语言学高级访问学者
5 G! K! M! _( t/ C1 G. t教学和研究兴趣
$ v/ O5 U! i5 G+ q4 Z4 O0 U& d- ^主要承担研究生课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中介语专题研究》,本科生课程《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等教学和研究,近几年指导硕士研究生39人(含已毕业19人)。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应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介语语言学研究、语言类型学研究等。% ~& R; q, C$ D L
科研项目
/ w& W3 c4 X v: N1 D S8 }5 c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介语语言学的多维研究与学科建构”(2007——2010,编号07BYY026);
: B. i ?# \ I: V* V p8 M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学生英语中介语的研究(2004——* W0 A- g. W1 R5 @7 Y! V. p0 M
2007,编号03JD740001); l f3 H4 t; z) B' D
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多学科研究”(2006——2008,编号06BWJ017);' r3 v$ q+ T+ U$ q3 @
主持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重点招标课题“国内外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应用研究”(2004——2005,JJWYZB2004013); / M7 o1 ?( W1 E0 g3 s
主研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创新团队课题“第二语言习得与中国外语教学改革”;, A$ o0 ]' Y+ R9 \& e
主持并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文科人才工程项目“现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 W1 s) u, M, R2 w# s f- O s 主持并完成学校文科学术专著出版基金研究项目“英语教学艺术理论与研究”;4 _2 O! m& X2 y+ Z# _# ?' U7 Q
主持并完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研究课题“中介语理论与外语教学改革研究”(97830718);
- }! S- R$ u5 y# S0 V* c 主研并完成全国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对我国外语教育类型的研究”(CJWYZ2000105)。( U$ H" c4 F) [0 t) c6 M
主要科研成果
a9 @% |- d2 g& J5 U2 g从1984年开始至今,在外语类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和专著10余部。近几年主要成果主要有:9 g" G8 h8 }$ ?" p
近几年论文4 @' s7 Z i$ T) I% V7 [/ O
1. 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状况,《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期4 n5 w1 x7 ~; p
2. 语言损耗研究的理论框架及途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 A, r/ q: r: j2 c. ]3.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Reading: Turning the Rhetoric into Reality,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7、10 l4 k; v$ [4 x7 R/ y
4.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he Reading Matrix, 2006. 3.
4 x4 P) J1 m- @% `9 X3 v" ~5. 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中国外语》,2006年第3期 " f; p P, o B6 Z5 h! h9 S
6. 浅议作格动词与英语的语态概念,(第二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4 C7 ~% g' e N/ _5 b
7.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与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b- H1 X5 ~$ A8 A) `* q8 Z+ u8. 中介语表征的普遍语法研究,(第二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b; k1 l8 c% A# v3 Y. T
9. 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代外语》,2005年第2期3 M- \" x8 }+ L( F' ^
1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6期# W* S! p) {1 j4 n
11. 中介语假被动句式的语言类型学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0 S* O, i: S7 ?, ~/ e0 y' X
12.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法,《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f% J0 }2 b( i3 d
13. 选择一把得心应手的开山斧——谈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 2004年 4 _* v4 @3 q# g
14. 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和最佳年龄研究,《外语学刊》,2004年第5期
8 r G; ~0 }4 g6 P8 Q" {15. 英语教学艺术的实质和特征,《高师英语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 l$ K$ x8 T# _ g16. 会话含义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 ~ b4 M8 V% s0 \9 W) x17. 高校名师成长的素质特征与环境,《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5 M6 ^2 Q, D$ T
18. 现代英语测试评价与分析,《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Y3 U7 q& a: |* E+ j- a/ L19. 英语教师素质“退缩”现象与对策研究,《高师英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J$ d5 {! x E5 [% G
20. Language Typological Transfer and interlanguage(语言类型学迁移与中介 语),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d. by Hu Wenzho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 V6 m; b3 x: E% x6 }/ j/ x0 `1 j, q5 [% Q21. Typological Error Analysis On Interlanguage Data(对中介语语料的类型学错误分析),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3年第3期7 L; l2 @% N# {- g1 i) V
22. 英语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和途径,《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12期
6 p! w/ O1 L- g1 x; I( ?* e; v23. 中国儿童学习外语年龄问题的理论思考,《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 J" u7 ?: Q: J: k M# V" d24. 测试分数的科学评价 ——以英语测试为例,载《高校考试模式研究与实践》,2003年, r2 w' ?$ S5 _. [. U0 M0 p" Z
25. 语言习得临界期与外语学习年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期8 T7 B9 f2 l' `- W6 `
26. 口语隐含表达与二语能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 E t/ r( k% g, a; C27. 英语一般疑问句标示的语法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u7 w5 V8 H9 f* T v/ `- G& i28. 英语疑问句标示的语法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0期
; Y8 O9 e* t" j1 e: v29. 话轮转换机制与英语会话能力,《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v, _$ O: q3 v0 n
30. 论自我概念与大学英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增刊)" y0 R8 o% K$ `
31. 国外外语学习的年龄差异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3 d9 ]9 C) S/ N9 }$ j
32. 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几个问题,《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 c% ]6 l$ ]8 f33. 英语教学科研课题的来源与选择,《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
5 f P) F7 {2 T2 Z% A0 X+ L3 \: r34. 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优化,《山东教育》,2001年第4期( h1 z# ]8 m( ^8 d
35. 谈谈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5期
1 ?; M. R6 o" k36. 错误根源与纠错策略,《外语研究与教学》,2000年- k0 B9 T& i& u# T$ J
37. 试论外语教改实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英语实验研究》,2000年- D! g2 L! X4 B8 {. {
38. Motiv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Northern Iowa, 1998年& H& }* Z! g' T
39. 关于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 《国外外语教学》,1998年第2期/ i& B4 ]9 P: m1 _, w/ @
40. 论师范人格的形成与培养,《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 X& \; A7 Q9 \% d/ b41. 试论中介语理论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6期( z/ ]0 S1 F# ^0 {/ n
42. 论自我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现代外语》,1993年第2期" E! C2 q/ o1 O
43. 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外语界》,1992年第1期
. w0 x! V* \# L+ ]44. 英语交际教学法简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6 `% I6 ]7 a: q. K45. 论外语教学过程最优化,《西安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Q& C/ `$ c6 o( j
46. 英语“拼读入门、阶段侧重、阅读主导”教改实验报告,《中小学外语教学》,1992年第11期
4 ?0 U$ o; N$ v5 g5 g1 h/ c4 q47. 谈高师院校外语教学的改革,《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
: t2 ^8 Q/ i G, N+ X) w3 W48. 系统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外语教学》,1990年第2期
6 s: o$ C- j( P ?# d$ K/ ?& t49.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外语界》,1990年第3期) M1 a6 M" w: B" C1 a+ L
主要著作
- E' P4 ~$ z. `; L50.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合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z3 n l$ Y8 [" ?% u- n
51. 《英语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0& q* e. g) q# [1 g( U
(全国学科教学艺术论丛书之一,海大文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 B9 }% Y% d8 ~& S+ ^. b52. 《现代英语教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77 U2 ^( A8 o V& l
53. 《英语语法教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3/ C; Q, j$ J3 D; C( S7 T
5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视野》(共四册,主编之一),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 D7 Y% k* x* {! c# s/ q* X6 {
55.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2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L! T) ]4 ?, `' @$ S3 K5 j6 L
(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统编全国高校教材)3 K; {( {% B4 O |" I% A
56. 《当代英语词汇学引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 }6 M5 @ F5 p, |; c3 }- X
57.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linguistic analysis of ESL learner language, UMI(美国)2001 r( h8 }7 M2 J. g7 l7 D
58. 《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102 Y, ~+ l; Y* }& A
59. 《大学英语语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9
6 M3 e b/ L" Q H9 E/ g7 `& f# j60. 《英汉多功能词典》(第3位),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4
# C" r9 E. b" E$ d! Z' w% v+ }$ h61. 《英语教学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
& n# ]! D4 J+ m! S1 \9 w+ a62. 《英语相似词语辨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2、10
, {! N: P3 q7 H; s1 w63. 《英语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6* I, V4 D6 Z* Y2 X5 A! _! F8 W
主要学术兼职% F+ z4 {$ I" I" x& v1 C% Q& B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Y# b' |2 ^+ n% H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4 Y% }6 L" t% [- f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刊《中国英语教学》编审委员1 F- E/ V& {* [3 y P' f9 b6 q& x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 C% w, ?/ b* v4 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澳大利亚Tasmania大学)编审委员* F" ^) ^+ p! N7 E9 d T' b
The Reading Matrix(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编审委员6 V* X. t* {) S' K) o
山东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学科组成员- Y2 Q& F" ~( l" o" x0 I
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
2 p2 X1 e7 ~+ n4 T# r- \ 山东省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
]" S; L7 s7 i5 r6 R" [! H 山东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 |( B0 p2 n! V7 {0 S* r
山东省留学回国人员协会常务理事$ m3 Q. \! K4 Y' H$ n2 J6 `8 v1 O. ?3 d
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理事# A+ L' V! y1 d6 t* l+ v
主要获奖# n; [5 t& E Z
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993)3 K" _* T8 L: z+ h5 I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推荐使用课程(《英语教学艺术论》)(2006)4 m! D1 {! V1 \+ n) E; m4 Y
山东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
4 s' M& l& q g! E6 X$ @2 q0 q 山东省高教学会外语教研会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1995)0 _. v$ X6 m, p1 d
山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 `% k1 T+ E) v# T, n3 M, A* y$ H0 M" @ 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多项(2003,2004)/ ^4 g. V8 ^! r0 M- h/ Q
山东省“青春立功”二等功(1999)
& M) B$ X9 M( C& r 临沂市青年科技奖(2002)
0 d, P/ L, T9 w8 K# }( Y, | 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
" y7 G2 \- @1 n0 ~ I9 L 临沂市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2000)# {: r, o7 I) l9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