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成 教授
% A/ z, x& G7 d' v6 H3 @姓 名: 张学成 性 别: 男
0 h( J# `1 k8 l4 ]0 C. H! |' A' y出生日期: 1940年9月30日 民 族: 汉
$ V" Z! C. r x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籍 贯: 山东潍坊
& w5 M: D; X; ~; g文化程度: 研究生(硕士) 毕业时间: 1968年4月& [, w* |- `. B3 p5 s
职 称:教授、博士导师
/ P6 }* o2 e: Y8 W5 O& W# S通讯地址:鱼山路5号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青岛2660036 d) C9 Q8 M' b( w
电 话:0532 820327891 ]) I0 l$ Z/ V3 Q4 \- I/ j
电子信箱:xczhang@ouc.edu.cn,xczhang8@163.com
, S1 _2 ?; y; K' m# u! G0 b6 G , D: X# `$ p$ R( J+ l
" c$ b8 j+ j2 y2 J$ U( b. F, d简 历:& V# P- |9 K/ C7 d
1960.07-1965.07 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 大学本科* V' n" U1 n9 N9 D
1965.07-1968.04 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 硕士研究生
( }0 [. p& Q( s% O 1968.04-1975.12 青岛油漆厂技术员3 V9 ~/ t9 ~# U# K) T
1975.12-1978.06 青岛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干事' H0 u# y! U( c5 j( d. _; Y2 ?! m
1978.06-1980.04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助教: d8 G' o# ^! G4 J5 v- j9 v
1980.04-1985.04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讲师
" \) \3 d# X) ~8 ]" K/ p 1985.04-1987.05 加拿大科学院大西洋研究所访问学者" M) |8 Q z$ f9 U
1987.05-1992.12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副教授% o# [% D! @9 _- N5 @' {3 v( t
1993.01-1993.08 瑞典Uppsala大学合作研究
* _; o1 y* |- Y/ x0 i4 C 1993.09-1996.11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 d! W; ^7 s, S& c( n
1996.12-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7 C7 q* Q% g, I, ]' ]# ]. j, c+ v 2 T7 D. Z7 K \* h; R# h
任职及社会兼职:
' a x( x# g7 \0 K3 a; i. y1991.01-1994.07 海洋生物系副主任 . h4 L/ C3 Q3 |7 o# Z
1994.07-1997.01 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0 o7 L+ T4 C7 G- R
1997.01-2000.12 海洋生命学院院长
+ J8 K- j8 N- \# _8 a6 R" f1995- 中国藻类学会副理事长; Z8 k1 j9 x4 G" o/ ^
2000- 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r8 m' S' e4 s/ N+ y0 c
199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
& g) W+ r( z+ M) m* H/ T1998-2003 《海洋学报》编委 + p7 ` g4 S+ Z: v3 r0 a- \
2000-2006 《海洋水产研究》编委
4 j3 c1 p, b5 ?7 t$ z& S! m& ?2006- 汕头大学顾问教授
* ~4 u: x, U% \: z+ l
* p5 s' o) w7 i" f s7 @获奖情况:
$ V2 T' F# M7 H$ D4 b. m 1. 1999: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龙须菜遗传学研究)(第一获奖人)
' h8 d1 \' s# m5 y5 V 2. 200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海藻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第二获奖人)2 \$ K% L+ U( M7 q
3. 2004: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螺旋藻/节旋藻基础研究、养殖和开发应用)(第一获奖人)
- t4 i7 }" s5 X8 b; V4 I9 Y; p, J 4. 2005: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龙须菜品系选育的生物学研究、大规模栽培和开发应用)(第一获奖人) k. n. i# {1 G' l3 {
5. 1990:青岛海洋大学优秀教师奖
0 E J& {; J" h4 A f( g 6. 1992: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耐低温轮虫筛选的研究)(第一获奖人)
% V3 w. n8 W- h 7. 1993: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AHA研制和应用基础的研究)(第二获奖人)
2 h) q" ]$ A1 r1 h) b+ l, v 8. 1993:青岛市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耐低温轮虫大规模培养)(第一获奖人)
2 @' b1 g' p7 C% |9 w 9. 1995: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AHA研制和应用)(第二获奖人)8 {$ Y5 _: [4 G% s; y# v
10. 1997: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金桥工程优秀奖(螺旋藻工厂化养殖与产品开发利用)
* e& w6 k- |1 U. M& U3 x 11. 1998:青岛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异质明质酸治疗皮肤溃疡临床观察)(第三获奖人)
' _' T8 ] I6 w7 w- y2 J) v& h 12. 1999: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连云港市海水养殖与加工支柱产业发展研究)(第二获奖人)
; D/ v- `- n3 F t: r 13. 2000:国务院特殊津贴
' g+ Q! D$ y$ `9 a2 Y! O' _9 k14. 2000: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2004)$ }. n# P/ j/ d% |1 g5 l/ K$ U
15. 2002:东升研究生教育基金优秀指导教师奖- G9 G- }9 S! @' u0 ~7 l$ ~. P4 a f
16. 2003: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壳糖胺植物抗病害增产剂)
4 z9 ~+ C) M. ^$ h$ b
; \% K. u/ ?7 C6 ~" u1 ?专业方向:$ o# [2 B; Y* J8 R( q- f6 x V9 I
海洋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
: }9 ?5 h) T/ L/ u* k* [7 ^ ) E9 A- B1 z$ [; z' p
主要学术成就:5 _6 u* c1 B/ g0 Y! J* b
长期潜心从事大型藻类和微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研究,系统地进行了龙须菜等江蓠属海藻的遗传学研究,螺旋藻等微型藻类的生物学研究,编著了我国首部《海藻遗传学》等专著和130篇学术论文,丰富了海藻遗传学理论体系,为以上物种种质改良和栽培/养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了龙须菜的南移栽培并取得成功,开创了我国继海带紫菜之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业,创立了我国北方螺旋藻生态养殖模式、小球藻生态调控模式和盐生杜氏藻在线养殖控制理论,促进了我国北方微藻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4 c; G q( f# S8 f# \$ O* s 8 W5 I k' `: x9 c1 n5 S$ t3 w
一、在大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上的建树
( X# L5 ` l+ W+ A M5 j: A; j江蓠属红藻是重要的产琼胶藻海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江蓠属的龙须菜、提克江蓠和细基江蓠等物种为材料,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学研究。包括诱变和突变体筛选,不同性状的藻体受控杂交和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研究等。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成功地进行了互补和基因内重组实验,首次发现了龙须菜的基因内精细结构;证明了龙须菜的性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通过体细胞重组可产生二倍的配子体,通过杂交形成多倍的孢子体;首次发现和报道了大型海藻中的跳跃基因及其遗传规律。从1998年起,率先在国内进行江蓠属海藻分子生物学研究,包括用RAPD和ISSR做为品系、性别和世代的分子标记,EST分析,龙须菜不同世代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构建cDNA文库,并克隆了藻红蛋白(PE)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和small GTP基因,并进行了这些基因的结构功能分析,进行龙须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另外,还研究了龙须菜a-半乳糖苷酶活性及不同时代和性别的琼胶质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龙须菜色素组成,发现了龙须菜藻胆蛋白及藻胆体在光谱和荧光动力学上的新特性,进一步加深了对藻类光合机理的认识。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江蓠遗传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建立了江蓠遗传育种学研究方法与理论,丰富了海藻遗传学理论体系。同时,在江蓠遗传学研究过程中建立起了藻类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但为龙须菜新品种选育、工业化养殖和提高琼胶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对其它海藻(如条斑紫菜)的良种选育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5 U, L0 e" f0 y! s. a从1987年起,作为主创人员参与了龙须菜南移栽培试验,在福建省连江和三沙地区栽培成功,参与了龙须菜优良[品系KFGL981的筛选和分子鉴定,由于该品系的推广,目前在广东、福建等省年栽培面积超过10万亩,年产量超过20万吨(干品),成为我国继海带和紫菜后的第三大海藻栽培业,龙须菜栽培业不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使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 [4 V0 J% t) p }8 s
* [0 _& S ^2 U二、在微型藻类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应用上的建树
- t. e: p1 n9 W在微藻生物工程理论研究中,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微藻的诱变和突变体筛选,通过营养生理研究,系统掌握了各种营养元素和环境因子变化对螺旋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为在工业化养殖中降低成本和进行生态调控奠定了基础;螺旋藻高值化开发应用的基础研究,深入研究了螺旋藻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用价值及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证明了螺旋藻作为益生元在构建肠道良性微生态和调节肠菌群失调症中的促进作用,实验确证了螺旋藻多糖和藻蓝蛋白对病毒和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开展了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螺旋藻药物和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微藻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螺旋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和研究平台,首次建立了螺旋藻遗传转化体系,克隆了螺旋藻的藻蓝蛋白基因、rDNA基因、rbcL基因和氢代谢相关基因等重要功能基因,大量功能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研究。建立了以集胞藻和酵母表达牙鲆生长激素和鲑鱼降钙素的表达体系,为微藻作为表达药用基因的生物反应器打下了实验基础。; o. [8 T' y( r) H0 v$ j& z
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张学成教授始终注意将科研与开发、生产密切结合,创立了我国北方的螺旋藻产业。从1995年起,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建立了我国北方首家螺旋藻养殖基地??无棣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a3 i5 U2 e ?
通过诱变和良种选育培育出良种S66,这一品种在10年的工业化养殖中始现出优质、高产、抗逆等优良品质。因地制宜选育良种,优化培养基配方,创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北方地区螺旋藻养殖的生态调控模式。张学成教授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和当地的环境条件,选育出生长快、适温性广、抗逆性强的螺旋藻良种S66,1995年实验性养殖成功,1996年在30000平方米的半封闭式养殖池中进行了大规模生产,10年来该品种始终保持优良性状。同时,根据当地的水质条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和大田试验,优化了培养基配方,改造后的配方既保证了藻粉的质量,还使成本降低了50%,大大提高了我国螺旋藻藻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该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螺旋藻藻粉40吨的产能。/ G/ v; s( H2 H; h1 M9 R
推动产品深度开发,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螺旋藻大规模养殖为基础,张学成教授积极推动了以螺旋藻制药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的兴起和产业链的延伸。为了保证螺旋藻药用系列产品开发中原料的质量,系统研究并确定了g-亚麻酸及蛋白质等物质在螺旋藻S66中积累的适宜生态条件。1998年,无棣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药用微藻供应基地和微藻养殖技术辐射中心。在张学成教授的支持和积极推动下,1998年,山东天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螺旋藻胶囊与片剂,成为首批被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螺旋藻药准字产品,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2年取得国家GMP认证。其原料药就是以S66为出发藻种,通过生态调控而获得的高g-亚麻酸、高蛋白含量的螺旋藻藻粉。项目实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投产后,该公司螺旋藻药品的产值达3.5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5500万元。目前螺旋藻药品的市场年销售额近3亿元,公司的销售额达8000万元。除了制药产业外,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品、食品、酒等产品也相继开发成功。
( K' L& W4 V) X+ D+ m/ p目前无棣生物工程公司的微藻养殖业和山东天顺药公司的螺旋藻制药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致富的机会。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的盐碱地,无法耕种,但是这里的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地下水丰富,对于微藻养殖实理想之地。通过10年来在无棣发展螺旋藻和小球藻工业化养殖,开辟了一条在黄河三角洲发展新型养殖业的新路。
) p `1 Y2 d! e2 z+ [& x. c& v/ P山东天顺药业公司是我国首批得到螺旋藻药准字号批号的企业,1998年投产以来,产品深受患者青睐,尤其是“非典”期间和以后,更是供不应求。公司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对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0 N, }9 W5 M/ W$ m6 ~1 L
0 f4 i# _+ J: [) ^5 F9 e) g6 f
承担项目:0 z" O" x2 G! [% b x
已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 G5 s0 u1 M6 E 1、1988-1989:龙须菜南移实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项目,1989年通过验收。/ M! q" B, |3 |1 x2 j# v* p
2、1988-1990: 裙带菜丝状体遗传育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0年完成。% F2 [: |- G$ K/ A. J3 u+ i" }9 J2 i
3、1989-1990:小轮虫品系的选育。山东省科委项目,1990年4月通过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S' n3 \: b6 z( Q1 x
4、1990-1991:耐低温轮虫品系的筛选及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青岛市科委项目,1991年9月通过专家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 u; n4 c4 Z. s& @3 |2 R
5、1992:耐低温轮虫大规模培养。青岛市科委项目,1992年5月通过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
# \* D1 O j- T1 U 6、1991-1992:AHA研制及其基础应用的研究。海洋大学自拟项目,1992年6月通过青岛市科委鉴定,评价为国内首创,国际水平。并与同年实施技术转让。; G" V! d9 c S: {( o" `0 f
7、1994-1996:藻胆体基因调控模式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370383)。
. y' V4 Q& M0 J5 B9 m8 W 8、1995-1998:龙须菜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国家“攀登B”项目(PDB 6-4-3)。: j% p& c3 @7 x
9、1996-2000:藻类大规模培养生产生物活性物质 4: EPA/DHA。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C02-04-05)。 ! U( Y+ U$ G6 v% m1 C9 V
10、1997-1999:龙须菜藻红蛋白基因结构和调控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9670405)。; k7 T# ~6 i! M: V
11、1998-2000:螺旋藻转基因表达体系的研究(863计划)(819-04-10)6 t, d' \6 ~: y- ~- Z
12、1998-2000:富含EPA和DHA等营养物质的海洋微藻饲料开发技术(863计划)(819-02-01)9 _! D( V. D+ ~9 E# y8 U
13、1999-2000:富含EPA的小球藻工业化新技术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C02-01-01-8)+ w5 r' T: p [4 ~5 K
14、2000:海洋药用生物基因库(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 x8 l$ s+ s/ s6 y5 u8 {6 X# [! r1 g
15、2000:条斑紫菜基因文库的构建(受江苏省水产研究所委托项目)
* F1 D# o% A/ c: w& L5 d* \2 n& X 16、1999-2008:螺旋藻酒的研制(横向课题)
; p% Y0 _; _0 A0 o% A. U' q 17、2001-2003:江蓠属藻红蛋白基因旁侧序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00126)(第二负责人)8 ?3 E7 [# |- P+ P' x/ D8 ]
18、2002-2004:龙须菜世代及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736)& N1 U$ ^+ h- v' r) Q" t
19、2002-2005:盐生杜氏藻工业化养殖(受内蒙蓝太公司委托项目)) R& v4 J) a3 S+ T! s) P$ L+ s
20、2003-2005:引进新型经济海藻?枝管藻(948项目)
" P! Z: o& _, c! e" Y 21、2003:《海藻遗传学》获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委员会资助。1 n8 T# y2 Q/ |% R& j; b1 G8 B$ S
22、2004~2005:生产富含DHA的裂殖壶菌作为水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青岛市项目。(04-2-HH-76)
; M! |$ s, ^# \7 o 22、2004~2005龙须菜遗传育种技术。国家863计划。(2004AA603220)(第二主持人)$ J1 C2 a* ]1 |3 U! K. v0 V
24、2005~2007 钝顶节旋藻C-藻蓝蛋白基因上游序列结构功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317)0 M& S, S. P3 i% [1 y9 U
25、2007-2009 龙须菜杂种优势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1603)9 X% m X7 J4 K9 ^
( Y1 s2 E/ x0 J( h% _- r
已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5 {) o' g) d1 ~" V, N- v( C$ p6 m
: \+ ]" j5 a- x, e$ [ 1. 赵焕登 张学成, 1981: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营养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1(10): 61-66
! p2 j* d" \& x& ~ 2. 赵焕登 张学成, 1983: スサビノリ体细胞の分离と培养. 海苔研究. 14: 13-183 F2 x# U! p/ V" x1 [- L5 [7 h
3. 赵焕登 张学成, 1984: 条斑紫菜营养细胞的分离培养实验. 水产学报. 8(3): 197-202
$ y- ]3 c2 V' }* c9 {' Z8 a' o 4. 张学成 戴继勋 方宗熙, 1984: 用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铬的诱变作用和半胱氨酸的抑制效应.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4(1): 80-83# G; w4 X0 c! M% U
5. Zhang Xuecheng and van der Meer JP, 1987: A study on heterosis in diploid gametophyte of the marine red alga Gracilaria tikvahiae. Botanica Marina. 30:309-314 (SCI收录)2 ~1 {8 F: Y. H5 @
6. Zhang Xuecheng and van der Meer JP,1988: Polyploid gametophyte of Gracilaria tikvahiae. Phycologia. 27(3):312-318(SCI收录)
: e9 ?% T! D" |1 t3 P5 ]4 X) o e: J 7. van der Meer JPand Zhang Xuecheng,1988: Similar unstable mutations in three species of Gracilaria.J. Phycol. 24:198-202(SCI收录)
: z% k$ G" |6 x3 v. O! {0 y) Q3 v 8. Zhang Xuecheng and van der Meer JP,1988: A genetic study on Gracilaria sjoestedtii. Can. J. Bot.66: 2022-2026(SCI收录)8 W# x" ^% [$ X
9. 张学成,1989: 遗传学在海藻研究中的应用(上).海洋科学译报.1988(2): 68-77
, m! M& o- N1 o4 O/ k 10. 张学成,1989: 遗传学在海藻研究中的应用(上).海洋科学译报.1989(3): 74-85
$ M' x! ]* j& L, g6 D 11. Zhang Xuecheng and Fei Xiugeng, 1990: Cultivation and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on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urrent Topics in Marine Biotechnology,Fuji Technology Press Ltd. Tokyo. pp213-214.! ]6 W4 g4 T |
12. 张学成 谭桂英 何丽容 党宏月,1990:甲基磺酸乙酯对螺旋藻的诱变作用.海洋学报. 12(4): 517-522* T% u7 A. {5 y% U
13. Fei Xiugeng and Zhang Xuecheng, 199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plant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A presentation at 4th International Phycological Congress.
) w% [) t1 r) ~& I1 n 14. 张学成 韩宝芹 林峻,1992: 角刺藻诱变和耐低温品系筛选的研究.海洋湖沼通报.1992(3):29-34.$ a1 g) Y- H" \. a a/ G5 l
15. 仵小南 张锦东 张学成 臧汝波,1992: 几种红藻和蓝藻的光合作用色素.海洋科学.1992(6): 39-44
* Y3 `! J) {2 q4 J2 j 16. 仵小南 傅元蕴 张学成,1993: 几种红藻和蓝藻藻胆体的分离和光谱特性.海洋湖沼通报.1993(3): 87-93
7 U# Y8 |. l0 }' r. n 17. 张学成 王永旭 仵小南 费修绠 辛俭,1993: 不同产地龙须菜光合色素比较的研究.海洋湖沼通报. 1993(1): 52-59.
, u J* |- F5 s1 N% E" b5 y7 X 18. 张学成 谭桂英,1993: 耐低温轮虫大规模培养.海洋科学. 1993(3): 1-3.
# z" r8 G% \# g0 \6 ^ 19. 张学成 仵小南 李永红,1994: 固定化培养对亚心形扁藻生理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海洋学报. 16(4): 97-101.
" a9 K2 [8 j" K, s9 l. I 20. 张学成,1995: 耐低温轮虫品系筛选的研究. 海洋学报. 17(5): 130-134.0 ^/ V8 G. S6 K" m2 T
21.张文君 刘万顺 张学成,1995:异透明质酸治疗皮肤溃疡临床观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9(4): 2128 w1 Z! a, n6 s1 I9 B$ v1 f: p
22. 张学成 张锦东 隋正红 谭桂英 董宝贤,1996: 江蓠属藻胆蛋白的研究 I 诱变、突变体筛选及藻胆蛋白的光谱特性.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6(3): 318-326.
/ n, y! ~* g: D! c0 p 23. 隋正红 蒋盘宏 张学成,1996: 地高辛标记探针用于人白细胞基因定位. 细胞生物学杂志. 18(2): 93-95.
2 e5 b- Q* Z& \" u7 { 24. Zhang Xuecheng, 1996: Study on mutagenesis and selection of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 strain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Aquaculture Symposium. pp 89-94. 5 ^( k- ~" z+ R
25. 沙珍霞 张学成 李智恩,1996:不同世代、不同性别和不同季节龙须菜琼胶产率及理化特性的比较. 淡水渔业,26卷增刊334-3384 X$ D& m. J( w. j. X! l+ g+ |
26. Zhang Xuecheng Eric Brammer Marianne Pedersen and Fei Xiugeng,1997: Effect of light flux density and its spectra quality o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orphyra yezoensis (Bangiales, Rhodophyta). Phycological Research, 45:29-37.
! |. ]+ E) X: ? J- ]! E+ i 27. 刘万顺 陈西广 张学成 刘晨光 丛日山 金林 郎刚华 王森民,1997: 羧甲基壳多糖的毒理学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63(3):17-19
/ y' N& [( Z5 {# l" a9 ? 28. 李向峰 隋正红 张学成,1998: RAPD技术在龙须菜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I. 总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8(2):293-298; y) \' [ D. b8 ], u6 t
29. Li Xiangfeng Sui Zhenghong Zhang Xuecheng,1998: Application of RAPD in genetic diversity study on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III . Phase and sex related markers. Chin. J Oceanol. Limnol. 16 Suppl. 147-151. 9 n1 D2 F9 V' F8 g2 ~; P
30. 隋正红 张学成,1998::藻红蛋白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1998, 4: 24-27
3 a+ o- |/ v( V* z, ? 31. Zhang Xuecheng,1998:Large scale cultivation of Spirulina in China: Today and tomorrow. Biosystem Studies. 1: 66-732 H' Q! @- `8 B) B
32. 张学成 程晓杰 施定基,1999: 江篱属藻胆蛋白的研究 II:龙须菜藻胆蛋白光谱特性和荧光动力学研究. 海洋学报,21(1): 90-96
( F# _- I$ w+ i9 F 33. 隋正红 张学成,1999:藻红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和顺序分析.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9(1):81-85 ; n' O, y3 a" z/ p; E( U
34. 张学成 程晓杰 隋正红 魏东 刘晨临 许年军,1999: 江蓠属藻胆体的研究 I. 藻胆体的分离及吸收光谱特性.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2):265-2702 p ^+ T. c- U) j. B& h0 S
35. 张学成 程晓杰 隋正红 魏东 刘晨临 许年军,1999:江蓠属藻胆体的研究 II. 藻胆体的荧光光谱特性.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9(3):474-478
) R9 F! m4 \' L8 O6 A+ P 36. 魏东 张学成,1999: 药用海洋微藻的工业化培养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曾呈奎、相建海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 pp 629-643.
8 _2 K, |+ @( ~) R/ W. x 37. Zhang Xuecheng, 1999: Diversity of phycobilisomes and phycobiliproteins in Gracilari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pp 273-279
8 j' a5 q! |4 x! K( K 38. Sui Zhenghong Zhang xuecheng, 1999: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phycoerithrin gene of wild type and its pigment mutants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pp 280-285 C' c a3 S; R |
39. 张学成 魏东,1999: 微藻的遗传学研究与种质改良. 《微藻生物技术》(陈峰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pp 277-317/ {+ U4 a8 v) b: f l! o3 v/ q/ T% n
40. 魏东 张学成,1999:利用废水培养螺旋藻净化水质.《海洋生物技术新进展》(范晓、张士璀、秦松、严小军主编)海洋出版社,北京。pp319-336
! b% L" P t4 }$ L 41. 梁冰 吴力克张学成,1999:螺旋藻在体外对肠道菌群增殖的促进作用. 中国海洋药物,18(3):7-10: ~( o9 r8 E" I$ Z0 v* ?* B
42. 梁冰 于学军 吴立克 张学成, 1999: 螺旋藻在体外对双岐杆菌及乳酸杆菌增殖的促进作用. 中国微生态杂志,11(4):208-209) O- f& L! l8 k) I! A7 Z6 K- N4 V
43. 张学成 隋正红 李向峰 程晓杰 沙珍霞 董宝贤,1999:龙须菜研究的新进展。《经济海藻种质种苗生物学》(曾呈奎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济南,pp91-1387 R+ s, c0 g7 L6 p" V$ B
44. 隋正红. 张学成. 孔杰, 2000:龙须菜藻红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及监测. 海洋科学. 2000, 24(2): 9-119 n1 z! D* E9 m* n3 G9 v) y
45. Sui Zhenghong, Zhang Xuecheng*, 2000:Cloning and analysis of phycoerithrin genes in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ceae). Chinese J. Oceanol. Liminol. 18(1): 42-46, g8 I& D( y) A# c: s& u# T& A
46. 茅云翔 王高歌 张宝红 杨官品 隋正红 张学成*,2000:建立螺旋藻转基因体系初报.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2)II: 13-186 f l2 f9 R% S8 E
47. 张学成 石晓勇 沙珍霞, 2000: 钝顶螺旋藻营养生理的研究I: 钝顶螺旋藻对无机碳的吸收利用. 青岛海洋的学学报, 30(2) II: 173-178" W5 Y7 @4 i! e% ]$ F2 o* Q
48. 孙雪 王秀良 张学成*, 2000: a-1,4-葡聚糖裂解酶的动力学性质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2)II: 230-2364 q8 a( I4 J: T' m$ {
49. 魏东 张学成 邹丽红 徐年军, 2000: 细胞生长时期对两种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3): 503-509+ P4 W* p- v! ?8 e- {, O' p
50. 孙雪 隋正红 于勇 张学成*, 2000: 几种环境因子对龙须菜a-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3): 510-5142 I, A, E" f$ y0 g, h$ }
51. 沙珍霞 石晓勇 张学成 谭桂英, 2000: 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螺旋藻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1(2): 41-47
x3 d4 l/ I X 52. 李向峰 隋正红 张学成, 2000: 用RAPD技术检测龙须菜色素突变体基因组的变化. 海洋与湖沼, 31(4): 392-397
: i+ `+ y8 q. b! u) b7 Y 53. 魏东 张学成, 2000: 微藻脂肪酸去饱和酶及其基因的生态调控研究新进展. 海洋科学24(8): 42-46
7 K9 M E: z& s |' B# N2 w, _ 54. 沙珍霞 石晓勇 张学成, 2000: 钝顶螺旋藻营养生理的研究 II. 钝顶螺旋藻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 海洋水产研究. 21 (3): 17-22
8 R/ s; J* E) z+ l; X- q( L 55. 石晓勇 沙珍霞 张学成, 2000: 钝顶螺旋藻营养生理的研究 III. 钝顶螺旋藻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 海洋水产科学. 21 (3): 23-278 v; c3 X+ C: g4 I
56. 张学成 杨官品, 2000: 微藻基因工程及微藻产品高值化. 海洋科学. 24(11): 24-26
6 y' I# G# n! R% Q' z) I 57. 魏东 张学成 隋正红 徐怀恕, 2000: 氮源和N/P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海洋科学24(7): 46-51
' c( G( P3 `7 p- |0 M 58. 宫相忠 唐学玺 黄健 张学成 杨震 张凯松, 2001: 等鞭金藻8701的耐低温机理. 水产学报. 25(1): 20-25
l/ n- [# i) [8 n* { 59. 王高歌 张宝红 茅云翔 藏晓南 张学成*, 2001: 无菌钝顶螺旋藻单细胞的制备和再生. 高技术通讯. 11(4): 6-10 (EI收录)
7 }% U: v8 U. m 60. 张学成 张惠 杨官品, 2001: 多肽类类生物活性物质的非核糖体合成机理.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3): 389-394. @3 u2 R% W# A- R
61. 茅云翔 杨官品 张宝红 张学成*, 2001: 16S rRNA基因与16S-23S r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序列分析极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高技术通讯, 11(6): 12-18 (EI收录)/ ]: o# F, J/ h# m
62. 王高歌 臧晓南 张宝红 张学成*, 2001: 螺旋藻对六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 高技术通讯. 11(7): 4-13 (EI收录)
! ^2 B5 J& i" q m7 K 63. 隋正红 张学成*, 2001: 龙须菜藻红蛋白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高技术通讯. 11(7): 14-19 (EI收录)" y6 T" K V4 x5 j/ m; U* Z1 E' ~
64. 徐年军 张学成, 2001: 温度、光照、pH对后棘藻生长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4): 541-547+ l' u `0 }% J( b5 ~$ P4 t5 |
65. 王高歌 杨官品 茅云翔 张宝红 张学成*,2001:螺旋藻胞外和胞内核酸酶活性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1(6): 883-8882 \0 I" n+ z0 V# v0 @
66. Nianjun Xu, Xuecheng Zhang*, Xiao Fan, Lijun Han & Chengkui Zeng (C. K. Tseng), 2001: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 and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Ellipsodion sp. (Eustigmatophyta).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13: 463-469 (SCI收录). p" N- |! K; _1 ^+ Y! u' w
67. 张学成, 2001. 微藻基因工程及微藻产品高值化. 《海洋生物基因与生物工程技术》(王志雄主编), 海洋出版社. 北京. pp85-88. & Z9 i( `- o0 p9 _, V, K
68. 梁冰 吴力克 房芳 姜峰 詹瑛 张学成*,2001:螺旋藻制剂调节实验性肠菌群失调症药效学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6): 29-33
$ T Y* g4 N' W# U 69. 杨官品 沈怀舜 许璞 张学成*, 2002: 条斑紫菜丝状孢子体表达序列标签分析. 高技术通讯. 12(2): 93-97 (EI收录)$ f) f0 T, B6 o2 |
70. 张继民 张学成 魏东, 2002: 三种抑制剂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2): 266-272
4 i* |6 ^5 y) Q3 O+ h1 U 71.徐年军 张学成 范晓 韩丽君, 2002: 海洋微藻后棘藻脂肪酸遗传率的研究. 海洋科学. 26(1): 43-45$ B4 S0 z8 q* Z. e% Y4 V# H
72. Sui Zhenghong Zhang Xuecheng* Cheng Xiaojie, 2002: Comparison of phycobiliproteins from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ceae) and its pigment mutants in spectral and molecular respects. Acta Botanica Sinica. 44(5):557-561(SCI收录)9 Y& z% X& P% H' K; ^5 X
73. Sun Xue Yang Guanpin Mao Yunxiang Zhang Xuechang* Sui Zhenghong and Qin Song, 2002: Analysis of es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a marine red 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2(7): 518-523(SCI收录)
7 I/ i2 f3 |/ r9 l! J; S 74. 杨官品 张继民 魏东 张学成, 2002: 温度逆境处理提高拟微球藻(Nannochlorosis oiculata)EPA含量的研究. 海洋学报24(4): 132-135- J) I9 X' ~, W7 A' U
75. 刘晨临 王秀良 张学成, 2002: 卡德藻自养、异养和兼养的比较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4): 579-584
# ~2 r; ]& y3 T/ V 76. 张宝红 茅云翔 王高歌 杨官品 张学成, 2002: 3种不同来源的鲑鱼降钙素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比较.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2(4): 585-590
$ z3 `; o! ^- b) n, I/ H 77. 王秀良 刘晨临 张学成,2002:pH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海洋科学. 26(5): 63-67: ~$ F9 V1 x% \" [2 p
78. 于红 张学成,2002: 螺旋藻多糖抗HSV-1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高技术通讯. 12(9): 65-69 (EI收录)' o* p) e. T, k" S* E
79. 王高歌 茅云翔 张宝红 张学成*,2002: 电转化法转化钝顶螺旋藻转化条件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 12(10): 91-95 (EI收录)6 c: @# m. ]) m7 _+ ~* ~
80. 王静风 张学成,2002: 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a)多糖对荷S180小鼠的作用. 中国海洋药物. 21(6): 16-19* m) \. |4 h( e( }7 y
81. Xu Pu, Shen Songdong, Fei Xiugeng, Zhang Xuecheng, 2002: Induction effect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NG to thallus of Porphyra.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4(2): 76-82$ Z$ O, u9 e, v/ C# x+ z5 d
82. 许璞 费修绠 张学成 朱建一 沈颂东,2002:紫菜色素突变体诱导的研究. I. NG对紫菜壳孢子诱变的效果及遗传分析. 海洋通报. 21(5): 19-256 l q+ o: w0 a
83. 魏东 张学成,2003:富含EPA的海洋微藻眼点拟微球藻的大规模培养. 中国海洋药物. 22(1): 5-10
6 B7 @( U2 r w5 ?4 I0 J. \1 _ 84. 于红 张学成,2003:螺旋藻多糖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 中国海洋药物. 22(1): 26-29( u' o- z; I& b7 R* J, _
85. Zhang Jimin, Liu Shuang, Sun Xue, Yang Guanpin, Zhang Xuecheng*, Gao Zhenhui, 2003: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DCMU resistane mutants of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Eustigmatophyceae). Journal of Ocean Univ. of Qingdao. 2(1): 65-684 o7 D- k- _7 F3 g: \9 X1 M* c
86. 许璞 费修绠 张学成 朱建一 沈颂东, 2003: 紫菜色素突变体诱导的研究?II. NG对紫菜叶状体诱变的效果及遗传分析. 海洋通报. 22(1): 24-292 p, ]: U) X, B4 V
87. 魏东 张学成,2003:抗除草剂海洋微藻的生长和积累EPA的特性. 中国海洋药物. 22(2): 11-16( j: ?% `3 C8 A1 v9 ~/ J! U# c3 G$ R+ b
88. 茅云翔 张宝红 杨官品 张学成, 2003: 节旋藻(螺旋藻)高分子量DNA的两种制备方法. 海洋科学. 27(2): 32-36 * A8 S' y% `# D8 [* d" n$ n
89. 于红 张学成, 2003: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S-180肉瘤的免疫抑制作用. 海洋科学. 27(5): 58-60
! g& Y5 m' T9 z% p 90. 隋正红 张学成,2003:委内瑞拉产地龙须菜藻红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学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3(3): 384-3903 }" [& M! P. i: P2 G0 I
91. 邹立红 张学成,2003:除草剂San9785在高EPA后棘藻品系筛选中的应用.
6 H7 v e, K5 `/ g" w. B6 X海洋学报,25(3):98-103
! S1 K& S2 `1 i! a 92. 杨官品 刘永健 孙雪 沈怀舜 许璞 张学成*,2003:条斑紫菜丝状孢子体cDNA文库构建及抗病相关基因.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1):47-51 ( X' Y+ _+ c a
93. 王静风 张学成 姜国良 葛源 吴志强 陈先锋,2003:枝管藻多糖的提取及抗凝血活性的初步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1):75-78
n+ Q% M6 z, C5 Z" i/ I 94. 王静风 张学成 田树川 张强 王宁,2003:枝管藻多糖对实验性大鼠血脂和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中国海洋药物, 22(3): 28-32
+ g/ z) ], c$ e$ u 95. 刘金姐 茅云翔 臧晓南 隋正红 张学成*,2003: 节旋藻FACHB341 Rubisco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高技术通讯, 13(6): 87-93 (EI收录)
( a! z) P5 T1 Y6 F 96. 于红 张学成*,2003:螺旋藻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高技术通讯, 13(7): 83-86 (EI收录)* p; F& s6 M. C. E6 W) f
97. 邹立红 张学成*,2003:诱变剂亚硝基胍对海洋微藻卡得藻细胞形态及生长的影响. 海洋科学, 27(8): 47-51
8 B: Y0 \- g: e( d 98. 孙 雪 张学成* 隋正红 茅云翔,2003:龙须菜四分孢子体cDNA文库的构建.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3(5): 727-7320 I. T$ k3 \ A1 F
99. 孙 雪张学成* 茅云翔 刘金姐 隋正红 秦 松 费修绠,2003. 几种江蓠属海藻的ISSR标记分析. 高技术通讯, 13(9): 89-93 (EI收录)
5 z+ N3 L8 Y, D- s( J 100. 朱明 张学成 茅云翔 阎斌伦 腾亚娟 陆正和,2003. 温度、盐度及光照强度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生长的影响. 海洋科学,27(12): 58-61/ T' K% R4 z$ H# A
101. Liu Jinjie Zhang Xuecheng* Sui Zhenghong Mao Yunxiang Sun Xue, 2004. Cloning, sequencing and phylogenetic study of rbcL gene from Cyanobacteria Arthrospira and Spirulina. High Technoligy Letters. 10(1): 76-79 (EI收录)
" o/ n/ P; v5 g+ @ ? 102.李 冰 张学成* 高美华 于 红,2004. 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和多糖的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4(3):396-4020 P9 }; Y2 p3 u* Y
103.臧晓南 张学成* 王高歌 刘金姐 张晓辉 刘滨,2004. 节旋藻和螺旋藻对7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海洋学报,26(3):82-92
5 e1 l5 l% ?" Y; D* q 104.Wang Gaoge, Zhang Xuecheng*, Duan Delin*, and Tseng Chengkui, 2004. Study on recipient system for transgenic manipulation in Spirulina platensis (Arthrospira). Jan. J. Phycol. 52(Supplement): 243-245
! x& C* c9 |: ~: ~ d& f 105.张学成 郑兰红 刘素文 汤晓荣 王静风,2004,一种新型经济海藻??岗村枝管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4(5): 807-810
5 A7 R' K2 o6 U: y. [' L 106.Zhenghong Sui,Xuecheng Zhang, Xueying Ren, Jinjie Liu, Yunxiasng Mao, & Song Qin, 2004.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hycoerithrin operon upstream sequence of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Rhodophyta). J. Appl. Phycol. 16: 167-174 (SCI收录)9 D% m" {+ ~+ D% Q2 K
107. 王培磊 张学成 孟振 张积军, C、N、P比例对两株盐生杜氏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高技术通讯,2004,14:364-370 (EI收录)
& A+ E; [7 k/ d, P6 j6 x8 r108. 臧晓南 刘 滨张学成* 茅云翔 隋正红,牙鲆生长激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高技术通讯, 2005, 15(3): 99-104 (EI收录)
3 C4 R7 m& D" g# m9 ?: r, @109. 王玉梅张学成* 周一江 隋正红 茅云翔, cpcB与CT融和蛋白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的表达和纯化. 高技术通讯, 2005, 15(5): 62-66 (EI收录)
+ g" N( W" L! c$ t/ _110. 朱明 张学成 茅云翔,醋酸对海链藻生长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 35(3): 499-502 N3 {# y$ S% |9 w7 J; l& s1 G
111. 张宝红 张学成* 臧晓南,兔抗鲑鱼降钙素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 35(3): 507-510
$ V* H7 R7 \' t$ I112. 王培磊 张学成* 孟振 张积军,乙酸对两种杜氏藻生长和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 海洋科学,2005, 29(6)22-27
% U6 {/ C+ }) S2 _( I2 m$ S G113. Jinjie Liu, Xuecheng Zhang*, Zhenghong Sui, Xiaohui Zhang and Yunxiang Mao.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phycocyanin operon from cyanobacterium Arthrospira platensis FACHB341.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5, 17(2): 181-185 (SCI收录)* z$ K; X5 |, n7 B. E. d; l
114. Xiaohui Zhang, Xuecheng Zhang*, Yoshihiro Shiraiwa,Yuuxiang Mao, Zhenghong Sui and Jinjie Liu.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oxH genes from Arthrospira and Spirulina and application in phyligenetic study. Marine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online, 4 July, 2005 (SCI收录)9 `2 W3 [/ `' e5 \: ]
115. Lu Yongzhong and Zhang Xuecheng*, The upstream sequence of the phycocyanin b submit gene from Arthroispira platensis regulates expression of gfp gene in response to light. 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ISSN: 0717-3458, 8(1) of April 15, 2005, 63-70 (SCI收录)
2 ? Q! P# p* H- R: V116. 张晓辉Yashihiro Shiraiwa 隋正红 张学成* hax 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节旋藻和螺旋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 35(6): 1021-1025
" y6 T! A6 \4 b+ o8 o9 ?# i117. Bing Li, Xuecheng Zhang*, Meihua Gao and Xianming Chu, Effects of CD59 on antitumoral activities of phycocyanin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Biomedicine and Phamacotherapy, 2005, 59: 551-560 (SCI收录)& i! K& Y; o* M* u/ J7 B" O8 G
118. Zhang Xiaohui, Sui Zhenghong, Yoshihiro Shiraiwa, Koji Iwamoto and Zhang Xuecheng*,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NiFe]-hydrogenase genes from Arthrospira platensis FACHB341. High Technoligy Letters. 2005, 11(4):421-426 (EI收录)
/ g2 `' x, H" \. O3 E' P119. Xu Minjun, Mao Yunxiang*, Zhang Xuecheng, et al,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of Porphyra yezoensi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5, 12: 24-356 j# l8 |$ n w; F$ T
120. 张学成 张晓辉 徐涤,蓝藻氢代谢相关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1):19-25
- e5 U1 H# y# i6 _121. Lu Yongzhong and Zhang Xuecheng*, Insertal orientation has no infue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gfp gene and the growth of the ho st 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Journal of Ocean Univ. of China. 2006, 5(1): 67-70 - S' ~5 W& T; h7 a; K
122. Sun Xue, Zhang xuecheng*, Identifacation of phase and sex-related markers of red alga 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Journal of Ocean Univ. of China. 2006, 5(1): 82-84 3 r3 L( P0 ?9 |' o8 w
123. 李冰,张学成*,高美华,褚现明. 藻蓝蛋白对Hela细胞CD59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的研究. 高技术通讯, 2006, 16(2): 196-199 (EI收录)6 h/ j. R7 ~+ k2 e" v7 m# ~
124. Ren Xueying, Zhang Xuecheng* and Sui Zhenghong, Identification of phase relative genes in tetrasporophyte and female gametophyte of 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Gracilariales, Rhodophyta). Electric Journal Biotechnology ISSN: 0717-3458, 9(2) of April 15, 2006, 127-132 (SCI收录)9 f ~4 N: |# U9 t- w# d# k! k
125. Ren Xueying, Sui Zhenghong and Zhang Xuecheng*, Cloning and characterazatio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encoding gene in 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Journal of Ocean Univ. of China. 2006, 5(2): 146-150 " O6 K& q4 Z4 F' ^
126.Li Bing, Gao Meihua, Zhang Xuecheng* and Chu Xianming, Molecular immune mechanism of C-phycocyanin induces apoptosis in Hela cells in vitro.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 2006, 43(3): 155-164(SCI收录): e! X7 e! G: C/ o1 u0 u# c* g- t
127. 孙国华 隋正红* 张学成 郭健 张积军,杜氏藻的RT-RAPD分子系统学分析.海洋学报,2006,28(3):157-1600 [" Y2 L2 f- _+ f+ ]
128. 张学成 孟振 时艳侠 王培磊,光照、温度和营养对三株盐生杜氏藻省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5):754-7629 a P! P' m* \
129.张昆 张全斌 李志恩 徐祖洪 张学成*,龙须菜四分孢子体和雌配子体多糖的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Sup.):121-1257 \$ W& F7 t( v5 y$ \+ q
( p: i6 t/ B- b
撰写书目:
( z; N. R# V- @. F: `$ t8 |% R' O5 O- i
9 P$ C' g T: r% j( w" N" J D6 U1. 张学成 信式祥 李清华 陈桂新, 《螺旋藻》,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青岛' Y8 }8 R+ }" Q) @" `8 J W6 u
2. 张学成 隋正红 韩宝芹《分子生物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 青岛
( }3 ^* _ S. _, i5 V! W/ p! G3 C4 T3. 张学成 秦 松 马家海 许璞 《海藻遗传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北京7 W: v! j2 f! o! t: ]$ F
, r4 V) t1 j% E& \2 ^7 E _/ O @
参编书目: # _: R2 L. V6 \& V e
1. 1996.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Aquaculture Symposium.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Press.
0 |& G- W2 ~" K, R }* Q$ L 2. 1996. 海洋生物工程学论文选集
0 ^" s) I8 H) y* m1 b$ m 3. 1999. 海洋生物技术新进展. 海洋出版社4 z! a- a' J- S; B
4. 1999. 经济海藻种质种苗生物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8 N! p4 U: k' c- e5 l4 f8 X5. 2001. 中国海藻学研究. 武汉出版社: G9 x/ |) N% `# v& }! A# P
* w5 B3 y4 q7 G2 S/ s4 s专利:
5 T/ n( R; s1 x% H3 q/ a1. 2006 海洋真菌裂殖壶菌OUC88的工业应用
& ?' A& k \& F6 i0 K 发明专利号:ZL 200410075426.X(张学成 朱路英 宋晓金 况成宏)
4 t- k: H- R3 @2. 2006 节旋藻藻胆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及其制备方法
! H {% N2 p9 i, } 发明专利号:ZL 200310105416.1(张学成 刘金姐 隋正红 茅云翔 任雪莹); c) X6 v) B& k
3. 1997 一种生产6-O-羧甲基甲壳胺的工艺 a0 Y7 D/ j* D) |7 Z
发明专利号:ZL 92 1 06578.7 (刘万顺 张学成 陈西广 张文君 金林 丛日山)& c* b) m. z2 `% i* J
4. 2002 一种螺旋藻保健酒及其生产工艺
: Y. G$ l! h9 f 发明专利号:ZL 99112050.7 (魏东 张学成)& s0 U7 k/ r% O1 c
5. 2005 一种藻红蛋白a和b亚基基因启动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 z, t) S/ j/ B- r 发明专利号:ZL 031350062.3(隋正红 张学成 任雪莹 臧晓南 茅云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