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
( q3 t% h9 g7 ]: e( }( {1 q7 q: P7 V. J: ^: ^7 q' b5 Z& A
8 |- L9 c2 R( t s; w) C P
一、“十五”期间的建设目标:1 s" E! l4 p2 q: M
# }7 U1 \1 a% f, R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居国内海洋生物科学领先地位,在海藻遗传学和水层底栖偶合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力争将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开放研究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和科研的硬件体系,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涵盖海洋生物科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
' u9 \ ~- l0 L, G* ~
4 n8 g8 ]; z& y. @: f9 {2 Q5 c 5 Y( b1 Y. P. S
二、“十五”期间建设的预期成果8 j! X# A8 t2 \$ B; ^0 F
1 n8 U4 k( X, g* e* j U0 A7 I' J1、师资队伍:
) @ R3 ~! e/ a, W3 f 以特聘教授岗位为挈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加本学科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使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培养和引进3~5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建成以现有特聘教授岗位为核心、20名博导和近45 名教授副教授为主力、年轻博士为主体的战斗力强的师资队伍。- D X) @7 u" s$ W& ?! ^* ^) M7 d
$ J# \/ p6 k7 Q" I0 Z2、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 G# U6 u: z& d1 t W 全力搞好教材建设,出版高水平教材5?8部;引进原版教材5部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英语授课率达到20%以上;大幅度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论文入围省级和国家级优秀论文奖15篇以上;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同时,扩大培养规模至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生200人、博士生100人、博士后5名、留学生10名以上,使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3,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
/ x! Y5 J* ^% X' W1 j : L* h/ h5 q5 m# e
3、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3 _9 o$ O g8 r 将海洋生物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开放研究实验室,海洋生态动力学实验室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U9 U/ N) e) m1 H
- l6 @5 G! y# v% F/ w
4、科研成果:
' E' ?+ b' w' |; h3 q2 { 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外合作项目等30项以上,年平均经费400万元以上;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5~8项;获得专利10项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80余篇。
' K3 ?) A+ H" W E
5 [: l) A9 d* k$ v三、本学科在“十五”期间承担的重大项目:3 z1 ?. u9 l! E* ^
1、863课题“养殖扇贝的遗传改良”取得重要突破,率先构建了扇贝的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贝类GISH分析技术,开发了多种扇贝的标准SSR位点种质鉴定技术,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育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海大蓬莱红”高产、抗逆、壳色鲜红,深受养殖单位欢迎,其增产幅度35%-68%,平均养成成活率73.2%,获得新品种证书。' n. I9 e' z0 J9 e
+ J2 t7 O+ O# d: N6 [* K4 Z
2、863课题“大型海藻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利用理化因子生长调控技术,使海带配子体经无性繁殖无限生长,形成配子体克隆,利用配子体克隆培养技术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培育的海带耐高温品种“荣福海带”比普通品种提高耐受高温能力2℃以上,延长收获期15天以上,提高产量20%以上,获得新品种证书。
& I( T6 I! p+ `" w- Q$ E1 O 1 Y; w3 V7 x1 F" _
3、863课题“海洋特有原索动物功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取得国际公认的成果。通过一系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率先提出文昌鱼后肠可能和脊椎动物肝脏具有同源性的推测。提出“文昌鱼可能代表一定程度特化的、由脊索动物无脊椎动物祖先过渡到脊椎动物的进化中间体”这一新假设,发表学术论文60(SCI38)篇,累计被他引260余次。8 `1 _0 g/ U6 j
4 N3 i' d T1 d7 Z4、863课题“养殖鲽类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利用自主研制的冷水性鱼用缓释激素,调控星鲽和石鲽性腺发育成熟、控制亲鱼排卵,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星鲽和石鲽人工繁殖,共培育石鲽商品苗种340余万尾,培育星鲽苗种30余万尾,创产值1200万元,创利润46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使我国鲽类人工繁殖的总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q* F# Q0 i% c
5、螺旋藻和龙须菜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取得巨大效益,运用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侧面地对该藻开展研究工作,解决了良种选育、营养生理需求、活性物质的制备、功能与作用机制、系统分类、功能基因分析、遗传转化系统构建等一系列螺旋藻生物学问题。建立了龙须菜和螺旋藻遗传育种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丰富了藻类遗传学理论体系,为龙须菜和螺旋藻的栽培、养殖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养殖模式和生产基地的建立、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利用等方面获得突破,研究成果的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项目累计创产值14亿多元,创利税4亿多元。 |
|